倒數33天-哥

哥

文章目錄

哥有兩種:一種是與人打交道時的戲稱、一種是把人當朋友時的尊稱。聽的人分不清楚,但講的人心裡明白。

小慧今天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:為啥你要叫頭兒「哥」?我一直覺得,你年紀比他大還叫他哥很莫名!

我想了一會兒、一臉正經的回答她說:就一個尊稱吧,不然要我叫他老大喔?

小時候每回出門,我們都會被父母要求:快叫:叔叔、阿姨、姊姊、伯伯之類的尊稱,坦白說我一直搞不懂那中間微妙的差別。我常常跟老婆爭論「阿姨」跟「姑姑」究竟有什麼不同?「阿北」跟「阿擠」到底誰大?後來有一天才突然發現「哥」跟「姐」才是萬無一失的叫法,從此就順風順水的用到了現在。

第一次被人叫哥,是在30歲左右,還待在工廠的時候。屎哥是一位大我10歲左右的大哥,他待過很多不同的公司、生了幾個小公主後想找份穩定點的差事、同時兼顧好家裡,於是輾轉流離到了我們部門裡。幹過記者的他深諳人情世故、舌燦蓮花,總能把整個部門的女生們哄的心花怒放,尤其是我們那位總是不苟言笑的嚴厲主管。

有段時間我們常常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到公司旁的河堤上跑步,他總是跑得很喘,我會放慢腳步等他、一起邊跑邊聊天。他會跟我分享很多他曾經幹過的事、遇過的人、談過的戀愛、包含失敗的經驗。當時的我就只是靜靜地聽著,在心裡想著自己過了十年後,會不會變得跟他一模一樣、成為一個看起來有點憂鬱、看起來什麼都有、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的中年人。

坦白說一開始我也很不習慣被屎哥叫哥,就像我一直搞不懂為啥閩南語動不動就要用「拎北」開頭一樣。不過聽著聽著倒也就習慣了,尤其是後來整個部門裡都受到屎哥的教化,整天哥來姐去的,氣氛其實變得挺好的。後來我回學校去唸研究所也差不多是這樣,在學校裡頭每個人都以「學長姐」互相尊稱。在這兒沒有後輩,每個人都是可敬的前輩。

前幾天參加了一場講座,台上坐著了幾位看起來人模人樣的講者,談白說我一位都不認識。通常遇到這種陌生的狀況,都會先看看他們的職稱跟背景,只以貌取人的主觀風險太大、通常還得加上客觀的厲害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不過跟眼前看起來就是成功人士的講者們相比,比較吸引我注意的反而是那看來突兀的講座主持人,資料上沒有他的任何資料、看起來既不賞心悅目、感覺起來也沒啥過人之處,想必是因為預算有限,隨便找個人來湊合著頂替。

這場講座的內容其實還挺精彩的,去除掉那些商業置入的內容,幾位講者的對談分享與現場問題的回答,除了符合目前的大環境需求、更提供了很多具體的建議。那個看起來沒啥路用的主持人也算稱職,除了作出了一些還不錯的結語,也讓整場講座順利的在時間內執行完畢。如果用搭乘uber的經驗比喻,所有的參加者就像是搭上了台98年出廠的賓士 S Class,安全、可靠、舒適地抵達了目的地。

如同預期的,在幾位講者中最能讓我引發共鳴的是年紀最長的那位,雖然他看起來個子最小、最沒氣勢、也最不起眼,不過在這個歲數還能站在舞台上演出的、肯定有兩把刷子!其他幾位講者表現的其實也不錯,唯獨少了些Touch(觸動心靈)。該怎麼形容呢?就像看舞蹈表演一樣,年輕舞者的肌肉張力跟肢體表現雖然無懈可擊,但最感動你的總是那位演出早已超越技巧、與舞蹈融為一體的台柱。顧名思義,台柱獨自撐起了舞台、等待著下一個世代的崛起。

不知不覺的,屎哥跟我已經十幾年沒見面了,我們偶爾會在fb上交換彼此的消息,他後來念了個博士、成了不擇不扣的屎博士,目前是個遊走兩岸的知名大咖講師,已經成為台柱的他應該不再需要低頭稱人哥或姐了吧。而45歲的我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當年的他,總說些自己的故事給身邊的部屬聽、汲汲營營地過著自己的每一天。

「其實,我覺得頭兒蠻有潛力的,將來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老大,所以我才會稱他一聲哥,是真心的尊稱!」

小慧用她水汪汪的大眼瞪著我,就像我當年在堤防上呆呆地望著屎哥一樣。時間會帶走很多東西,但也會留下一些智慧,總有一天,妳一定會懂。

【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】

誰說老狗總是變不出把戲
好司機才曉得最精彩的地方

Vito大叔

一個不平凡的大叔。中年失業後開始寫作,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,幫助迷航的人們找回自信、找到方向、找出下一步,跟著自己一起重新再出發,向人生的下一站幸福邁進。

更多精選文章
Vito大叔
訂閱立即免費領取
心想事成的秘密法則!
更多精選文章

給自己一個擁抱

每天幫自己泡杯咖啡、每天給自己一個擁抱、每天都要記得肯定自己。 你的不如意,不完全是你的問題。你超棒的,只是還沒遇見對的人而已⋯⋯ 《給自己一個擁抱_

閱讀全文 »

最後衝刺

抱歉這兩天沒有更新日記,因為我正在進行新書的最後衝刺。再過一個月,大家就多了一本可以拿來蓋泡麵墊桌子(有點厚)、幫助入眠(睡前讀保證秒睡)、開會吵架時

閱讀全文 »
本周熱門文章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