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惰性與品牌忠誠

品牌惰性

文章目錄

在一堂課上,老師帶領我們討論起了「品牌惰性」跟「品牌忠誠」的差異性。

品牌惰性(Brand inertia)指的是消費者對產品雖然不滿意,但為了避免轉換過程中的麻煩或是增加的成本,而繼續購買同一項產品。

品牌忠誠(Brand Loyalty)指的是消費者熱愛原先使用的產品,即便其他品牌推出的商品再好再便宜,依舊持續購買同一項產品。

雖然結果看起來一樣,但背後的動機卻完全不同。每天一早,我們在固定的時間,走進相同的公司裡上班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是因為惰性?抑或是忠誠?

回想起過去曾經做過的工作,對我而言,其實都同時包含了這兩種元素,剛開始充滿了新奇感,像海綿一樣每天吸收成長時,忠誠的比率會高些。到了後來已經完全熟悉工作後,惰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強,通常也代表該離開的時刻來臨了。

有個年輕的讀者曾問我:聽說同一個工作不該做的太久,最多三年就該轉換到新的環境,否則就會停止成長,這是真的嗎?

以我自己的經驗,基本上是同意這種說法的。我最長的工作一共待了八年,三年次之,其餘大多是一年多的時間。雖然也有幾次撐不過試用期的,不過通常最多的收穫都集中在剛開始的那段期間。那份八年的工作幾乎每隔兩年,就會轉換到新的部門負責新的任務。所以對我而言,兩年代表著有效成長的週期。

不過這個週期因人而異,會依據每個人的性格、擔任的職位、公司的文化、以及所處行業的特性有不同的結果。簡單的說,如果是傳統的製造業週期可能拉得很長,網路新創產業週期就會比較短些,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搞清楚自己的職涯規劃跟身心的狀況,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。

我這麼說並不是鼓勵大家要常常地換工作,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誠實的面對當下,感受現在的自己,是不是已經沉溺在一個舒適範圍裡頭,除了停止了成長,更面臨了不知道何時會突然被淘汰的風險。

人是有感情跟惰性的動物,通常待得越久越離不開,無論是在工作上或是關係上,其實都是一樣。

你選擇留下,究竟是為了愛,還是只因怕麻煩⋯⋯

Vito大叔

一個不平凡的大叔。中年失業後開始寫作,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,幫助迷航的人們找回自信、找到方向、找出下一步,跟著自己一起重新再出發,向人生的下一站幸福邁進。

更多精選文章
Vito大叔
訂閱《熱情人生電子報》
更多精選文章

倒數12天-夯枷

你知道台語的「自找麻煩」要怎麼說嗎?我可以用很不標準的台語說出「夯枷(押給)」,但一直到昨天才明白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。「夯枷」其實是古時候套在犯人脖子

閱讀全文 »

沖繩泡盛

俗話說的好:活到老、喝到老(疑)。對於一人賺全家花、阮囊羞澀的大叔而言,透過品飲世界各地的酒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,無疑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確幸! 久聞沖繩泡

閱讀全文 »

從頭練起

職訓班口試的時候,主考官問我:「你已經是個有經驗的業務了,為什麼還會想要來上這次的培訓課?你想要從中獲得什麼收穫?」 我用力張大了自己的小眼精,用這輩

閱讀全文 »
本周熱門文章
返回頂端